最近的我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呢。
不过是三个月的时间,工作上做了不少项目,去了不少的地方,看了不少的电影和书籍,接触又分离不少的人。
短短的三个月,原来足够发生许多的事。从而想通:原来是这样,那些身患绝症的人,即便知道化疗的折磨,即便已被叮嘱(就算手术成功)生命只能延续一段时间。他们还是愿意继续。除了对死亡的恐惧,原来就这么一段时间,还有机会经历很多的事。
因为双休,朝九晚六,基本不用加班。这三个月去了:三亚、北京、重庆、合肥不少的酒吧/餐馆/景点/剧场。
这些活动都是去见人/和人一起去(可能是前些年太习惯一个人的自在),实际上都让我不是完全放松,即便是和熟人一同出游,在间隙我总是容易想过多和旅行无关的事。
我主动来看朋友们,他们看到我都很高兴。我当然也高兴,之余更多的是去看他们的这一行为的新奇体验。
去年以前,我都很少主动去另一个城市见见谁。
衷心感谢目前的这份工作给我的这些机会。毕竟今年目前为止,所有的机票都是公司给我买的。
感恩。
最近看过的电影:《落水狗》1992、《苏利文的旅行》1941、《巴顿·芬克》1991、《本杰明·巴顿奇事》2008、《日落大道》1950、《骗中骗》1973、《普通人》1980、《洛奇》1976、《犹在镜中》1961、《卡萨布兰卡》1942、《克莱默夫妇》1979、《唐人街》1974、《还有明天》2023、《没有过去的男人》2002、《一一》2000、《迁徙的鸟》2001、《奇爱博士》1964、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》2015、《彗星来的那一夜》2013、《海街日记》2015、《搏击俱乐部》1999、《喜宴》1993、《饮食男女》1994
最近看过的书:《窄门》、《冯雪科学减肥法》、《边喝边写》、《道德故事集》、《论生命之短暂》、《白夜》、《树上的男爵》、《伊万·伊利奇之死》、《海街日记》、《故事》、《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》、《美丽新世界》
可以知晓,我寻常工作日下班后除了打lolm、刷短视频之外,在做些什么。
可我想坦白,我的生活只是看起来“紧凑”,内在其实还是随意。
我会在备忘录时不时写一些自己的感受。大多数都悲观,不太能够给熟人看。
这段时间写过一条:
我现在好像没有什么烦恼,也没有什么希望。
我说给室友听,室友安慰我说:
那就是最好的状态。
再聊一点点工作上的吧。
对目前的全职工作,我很认可且认真,沉浸上班了七个月后,觉得之前,我对时间是否太不够尊重了。总认为一件事就是需要以一月/半年的单位去规划完成。实际上在社会机器里运转,分配到你头上的大量事的处理时间由不得你来决定。大部分的事儿都是突然开始,刚有些头绪时,还可能悄然结束。
一件件迅速地来,一件件惯性般地交付。偶然得空,想起来,来去不由得自己控制,中间五感发挥再尽兴,这种完成的成就感真的属于自己吗。
工资,是公司给我发的安慰剂。即便我认可目前的公司和项目,抗药性已在时不时地折磨我。
我实在应该多喝些酒、多写些文字。
毕竟这几个月已经刻苦学习了之前自认为还不够了解的那些技巧。
是有一种感觉,
填充在空气分子的间隙,
我应该是吸入过多,
寻求着窒息。
摸索着清醒。
沙漏在焦虑。
白夜还未醒。
流光已暂停。
谁活得怪异?
间隔那爱意!
物质生虚幻。
抽象渗具体。
蜉蝣问星辰。
心与心。
— 2025年06月05日写的无聊的诗